-
综合智慧能源关键技术
特约主编:朱继忠,黄琦
出版时间:2022-09-25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下,可再生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编制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将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列为重点任务,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开展各种能源厂站和区域智慧能源系统集成试点示范,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综合智慧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是能源安全战略的关键支撑,是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方向。 -
“新型配电系统智能感知、分析与优化运行”专题
特约主编:栾文鹏,吕军,徐丙垠
出版时间:2022-05-25
随着“双碳”工作深入推进,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的环节,对于保障供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大量的光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电力电子设备等接入配电系统,使用户与配电系统的关系日趋复杂,给配电系统的保护、控制与运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准确感知配电网状态,保障配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升运行经济性,促进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值得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全球能源互联网》编辑部密切关注研究前沿,邀请我们担任特约主编,共同策划本专题,与读者共同探讨新型配电系统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综合能源系统”专题
特约主编:文福拴,鲁刚,黄杰
出版时间:2022-03-25
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中国的能源转型仍处于关键发力期,在能源供应方面,高比例风电、光伏的接入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带来挑战;在能源消费方面,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新形态负荷逐年增加,可挖掘的灵活性资源潜力巨大。处于演进过程的综合能源系统,持续推动了传统能源利用模式的变革;多种能源系统的协调规划和灵活调度,可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 专栏
特约主编:陈维江,赵国亮
出版时间:2022-01-25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电网作为电力输送的平台,将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配置、消纳等方面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随着电力系统与电力电子、智能控制、传感遥测、信息通信等领域持续深化融合,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电网数字化等先进技术方兴未艾,将进一步提升优化现有电网的控制调节能力,以适应当前再电气化复合发展的需求,将在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拓宽渠道。同时,先进技术的发展也对相关装备设计制造、控制运行、试验调试、电磁防护、高压绝缘、工程施工、标准体系建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
“碳中和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的演变与合作”专题
特约主编:许勤华,王克
出版时间:2021-11-25
碳中和正在塑造国际关系新变革。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致力于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世界发展模式的战略改变,意味着一场碳中和的科学技术革命,意味着一场绿色领导力和全球秩序的竞合。以中国、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为代表的国际主要力量正在就碳中和展开战略竞赛,将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长远影响。总体而言,碳中和将给世界带来一场良性的竞合,不仅对塑造地球生命共同体具有重大裨益,而且对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指引价值。 -
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
特约主编:姚良忠,邓占锋,李建林,张彩萍
出版时间:2021-09-25
《全球能源互联网》编辑部紧追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邀请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姚良忠,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邓占锋,北方工业大学教授李建林,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彩萍担任特约主编,共同策划“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交流各类储能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双高”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关键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等,征集并发表相关专家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能源转型中的电力系统规划关键技术及案例研究”专题
特约主编:张小平,鲁宗相,马世英
出版时间:2021-07-25
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40%,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导向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亟需改弦易辙,探索转型发展的全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开展电力系统规划领域的研究,是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发展的关键,在源网荷侧都有大量的新问题值得探索。在电源侧,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给电力系统的高效消纳、安全运行、灵活调节带来新的挑战;在电网侧,新能源富集地区通常远离负荷中心,为新能源电力的远距离、大规模灵活配置提出新的要求;在负荷侧,挖掘各行业电能替代潜力,推广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储能、电制氢等新技术以及新型商业模式,是不断促进电力系统低碳、灵活、高效发展的重要手段。 -
“能源互联网促进实现‘双碳’目标”专题
特约主编:康重庆
出版时间:2021-05-25
2020年,习主席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新战略目标,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指标,这对国内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都将发挥重要指引作用。当前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约占中国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的40%,推进电力部门脱碳、加速终端能源的电气化是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和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手段。能源互联网是以电为核心,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信息技术,融合电力网络、天然气网络、供热/冷网络等多能源网以及电气交通网形成的异质能源互联共享网络,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
“城市能源系统智慧低碳转型的驱动机制及关键技术”专题
特约主编:吴建中,赵英汝,贾宏杰
出版时间:2021-03-25
城市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聚集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消耗了80%的一次能源,产生了75%的碳排放。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能源领域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城市能源系统的智慧低碳转型对于中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城市能源系统评估分析、优化运行、规划设计、应用实例等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为加快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
”能源气候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专题
特约主编:张希良,姜克隽,赵英汝,鲁宗相,赵晓丽,鲁玺,黄瀚,白恺
出版时间:2021-01-25
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新战略目标,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吹响了能源领域加速减排的号角。为促进跨学科交流,展示各国最新研究进展,《全球能源互联网》设立“能源气候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专栏。本期刊载了专栏的首批6篇论文,由7位特约主编和本刊主编共同撰写主编寄语《促进能源气候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跨学科研究》,另有能源系统、能源经济栏目的5篇论文。